在這5年中,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。

經濟社會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 文化改革發展 農業農村發展 教育改革發展 全面依法治國 國家治理體系
治理能力 衛生事業改革 就業和社會保障 科技發展
十三五時期,從2016年到2019年的中國經濟總量一年上一個大臺階,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6.7%,高于世界經濟平均水平3.9個百分點。
[詳情]
- 1萬美元
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.1萬億元、占全球經濟比重達16%,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%左右,預計“十三五”期末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。
- 6.7%
四年來,中國經濟總量一年上一個大臺階,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6.7%,高于世界經濟平均水平3.9個百分點。2019年,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了32%,人均GDP超過一萬美金。
- 30733元
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,比2015年增長39.9%。2016—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5378萬人,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始終處于較高水平。
- 88.6萬億元
根據估算,十三五時期我國財政收入累計約在88.6萬億元左右,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讓企業和個人享受到了政策紅利。2016-2019年,我國在教育、社會保障和就業、衛生健康、住房保障、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上的支出,從9.6萬億元增加到了12.4萬億元。
“從現在的進展情況看,到今年年底,‘十三五’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預計將全面完成。”趙英民表示。
[詳情]
- 81.2%
1月至9月,全國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為81.2%,同比上升6.2個百分點;地表水質量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.8%,同比下降2.6個百分點。
- 11.8%
地級及以上城市PM2.5平均濃度為30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1.8%;化學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減少。
- 87.2%
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.2%,同比上升5.7個百分點,預計能夠順利完成“十三五”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4.5%以上的約束性目標。
- 74.9%
與2015年相比,2019年全國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上升8.9個百分點,達74.9%,地表水質量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6.3個百分點,達到3.4%;細顆粒物(PM2.5)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23.1%……
近年來,人們似乎越來越離不開這些活動,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將我們的精神世界點綴得五彩斑斕。數量多、質量優的文化供給背后,離不開文化產業的高歌猛進。
[詳情]
- 11倍
據統計,2018年,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1171億元,比2004年增長11倍;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.13%提高到2018年的4.48%,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。
- 10%
在文化及相關產業9個行業中,新聞信息服務、文化投資運營、創意設計服務分別增長23.0%、13.8%、11.3%,增速均超過10%;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增速由負轉正。
- 600億元
中央和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,累計金額超過600億元。2013年至2018年,中央財政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75億元,支持項目超過4000個。此外,宣傳文化部門還推動出臺了電影、電視劇、戲曲、出版、動漫等方面的專項配套政策。
- 43.4%
據統計,2018年,全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27元,比2013年增長43.4%,2014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7.5%,文化娛樂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.2%。
國務院新聞辦28日舉行發布會,農業農村部介紹,“十三五”期間,中央確立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,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,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、發生歷史性變革。
[詳情]
- 100%
“十三五”時期,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、發生歷史性變革。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,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過1.3萬億斤。玉米自給率超過95%,小麥、水稻自給率保持在100%以上。
- 13277億斤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糧食生產交出沉甸甸的成績單。2019年,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277億斤,創歷史新高;人均糧食占有量穩定在470公斤以上,遠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。
- 1.6萬元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%。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70%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突破1.6萬元,提前一年實現翻番目標,增速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。
- 8.64萬億元
中央部署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建設項目,帶動整個社會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增加。2016年至2020年9月,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8.64萬億元,是“十二五”時期的1.66倍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,在提高質量、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,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,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。
[詳情]
- 83.4%
2019年,全國共有幼兒園28.12萬所,學前教育入園幼兒1688.23萬人;在園幼兒4713.88萬人,已超2020年在學幼兒人數4500萬人的目標。2019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3.4%,幾乎完成85%的預期目標。
- 102.6%
據統計,2019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.26萬所,招生3507.89萬人,在校生1.54億人,專任教師1001.65萬人。2019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.94%,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2.6%,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.8%。
- 89.5%
2019年,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共有學校2.44萬所,招生1439.86萬人,在校學生3994.90萬人,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9.5%。其中,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76.47萬人,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39.46%。
- 10.7年
近五年來,國民素質明顯提升。2019年,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.7年,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23.4%。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.7年,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已達50.9%。
良法善治,民之所向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,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、每一個執法決定、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。
[詳情]
- 279件
“十三五”時期,一批重要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相繼出臺。截至2020年8月,我國現行有效法律279件、行政法規600余件、地方性法規1萬余件,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。
- 637名
近年來,司法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并不斷深化,司法機關強化證據審查,發揮庭審功能,切實維護司法公正、防止冤假錯案。2019年各級法院依法宣告637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751名自訴案件被告人無罪.
- 74.6%
法檢“兩長”同庭審案,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。檢察機關對不構成犯罪或證據不足的決定不批捕和不起訴的人數,較5年前分別上升62.8%和74.6%。
- 92.1萬件
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有力彰顯,五年來全國各級行政復議機關共受理復議申請92.1萬件,直接糾錯率為15.19%。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升。
10月11日,山東青島突現3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,隨后立即組織開展大規模流調排查和分類檢測。截至10月16日18時,青島全部完成一千多萬份核酸檢測,結果全為陰性。
[詳情]
-
邁入新發展階段,堅定方向、大膽實踐,拿出更大的勇氣、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,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……
- 80多個
縱覽此次改革,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層面,涉及管理體制、機構設置、職責和人員調整的部門達80多個,解決了60多項長期存在的部門職責交叉、關系不順事項,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主體框架初步建立。
- 7部門
2018年4月10日,自然資源部正式掛牌,新部門保留原國土資源部職責,同時合并了原來屬于國家發改委、住建部、水利部、農業部、國家林業局、國家海洋局、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等7部門的部分職責,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、空間性規劃重疊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等問題得到制度性解決。
- 0.7%
今年前三季度,我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,同比增長0.7%。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·雅克表示:“中國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、全局性、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,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。”
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。加大重大傳染病防控,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20年的74元。免費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14大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。
[詳情]
- 1歲
“十三五”時期,中國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,人均預期壽命的增加最能說明問題。
數據顯示,從2015年到2019年底,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.3歲提高到77.3歲。
- 90%
近90%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醫療點。2015-2019年,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由76.9億人次增長到87.2億人次,居民平均就診次數由5.6次提高到6.2次,入院人數由21053萬人次增長到26596萬人次。
- 95%
試點藥品中選價格平均降幅52%以上,打通降價藥進醫院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基本醫保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%以上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基本藥物數量由520種增加到685種。
- 91.9%
截至2019年,出生缺陷干預救助項目累計救助患兒2.2萬人次,撥付救助金超過2.5億元。2019年全國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達到91.9%,7歲以下兒童健康管理率達到93.6%。
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,5年間,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6000萬人,勞動參與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始終處于較高水平。
[詳情]
- 6000萬人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,就業形勢持續保持穩定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,5年間,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6000萬人,勞動參與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始終處于較高水平。
- 86.8%
今年盡管受疫情影響,穩就業面臨較大?壓力,但各地千方百計擴大就業,就業形勢總體保持了向好態勢。1至8月,城鎮新增就業781萬人,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6.8%。
- 3419.92億元
這是堅持就業優先政策的5年,就業位于“六穩”“六保”之首,就業創業環境不斷優化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各級財政總投入就業資金3419.92億元。
- 2209萬
這是牢牢兜住就業底線的5年,更多困難群眾通過就業實現脫貧,零就業家庭得到動態清零。2016年至2019年,全國累計有2209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,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213萬人。
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“十三五”規劃收官之年,回望“十三五”,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,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……
[詳情]
- 56.3%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。2019年,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2.21萬億元,較2015年增長56.3%,總量居世界第二位。
- 2.2萬億元
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,2019年超過2.2萬億元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,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。
- 12.2萬億
北京、上海、粵港澳等科創中心加快建設,21家國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成為地方創新發展“領頭雁”,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8.1萬億增長到12.2萬億,五年增長超過50%。
- 200倍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大幅度提升科研投入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、激發創新創造活力……據悉,“天河三號”的運算能力是“天河一號”的200倍,存儲規模是“天河一號”的100倍。